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07|回复: 2

谁能读懂这首‘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9 20: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年党庆
政策扶贫富大家

上台开腔打竹笚,
?话方言听明白。
今下农村前景好,
撞倒机遇自家揢。
扶贫政策新出台,
你凹?凸正好擸。
政府培训学管理,
解决农民有就业。
投资眼光爱到家,
场地选在山旮旯。
半坡放养食用鸡,
坑底开塘养鲩鸭。
毋使搭棚做鸡榯,
满山满岃尽渠䞰。
鸡公五更喔喔啼,
鸡嫲生卵咯咯嘎。
刦鸡毋会有水雄,
兽医伶擎刀好忇。
生卵风流毋转窦,
带转细鸡十过只。
三伏割草放鱼塘,
滿塘鱼游觜擘擘。
天时地利人和顺,
荫凉毋怕日头烈。
往摆咹穷荷包苶,
苦欸无钱面挃浃。
年年养殖卖好价,
纸币大把得人惜。
生活富足人潇洒,
欢喜笑到打倒麦。
感谢中国共产党,
勤劳致富有搭闪。


     这是今人所作的一首‘诗’,当中使用了相当数量的梅县方言词汇,押韵上也是用方言白读音,亲,如果你实在读不懂这么一首‘诗’的话我一点都不会感到奇怪,举这个例子想说的是在理论上我们应分辨清楚一些基本概念才能清楚如何去理论,也能清楚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上该提倡什么或不提倡什么。


问题1,诗与歌的分别
问题2,方言与雅言的分别
问题3,白话与方言的分别
问题4,文读与白读的分别
问题5,文体韵读与文读、白读的分别
问题6,官话与方言的分别
问题7,雅言与通语的分别
问题8,文体性的用语、用韵与传唱性的用语、用韵的分别


      能想到的问题是比较多的,因是匆匆成帖,或会有所重叠、或是有所遗漏在所难免,就先敲到这吧

 楼主| 发表于 2021-5-9 20: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21-5-10 00:36 编辑

诗 古代以不合乐为“诗”,合乐的为“歌”,汉代的荀爽曰‘诗,古之歌章也’,这是最初的说法,所谓‘诗三百皆可被诸管弦’也反映了这点,汉代就设有采诗官从民间采集山歌民谣,这个习惯一直延用到唐代,这些所采集的东西及文人士大夫所仿作的旧时被统称之为乐府,如汉乐府,南朝乐府,唐乐府,新乐府等;但是文体化的文人诗与歌的分野最迟在南北朝就有了明显的表述,说最迟是因汉魏古调中就遗留有大量的文体化的文人诗,后代仿此类诗作的叫古调,譬如钟嵘就曾说‘’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若“置酒高堂上”“明月照高楼”为韵之首。故三祖之词,文或不工,而韵入歌唱,此重音韵之义也。与世之言宫商异矣。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耶?‘’,龙榆生先生在中国韵文史上第四章“乐府诗之发展”,开宗明义云:“周秦之后,直接《三百篇》之系统者,为乐府诗。”据《汉书·礼乐志》:武帝“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可见乐府原是民间歌谣。乐府既有专司,而乐府诗之名,因之而起。最后云:“乐府诗产生于汉代,而极其致于南北朝。自后虽隋唐诸诗人,迭有仿作,然皆不复入乐,仅能跻于五七言诗之林矣。”,第五章上又说‘’五七言诗出于汉代之歌谣,久乃脱离音乐,而为文人发抒情感之重要体制。‘’,可见,诗与歌虽同源的联系但又有所分别,后来的文史上把诗独立出来而与乐府分别,歌就属于广义上的诗了;

诗既独立于乐府之外而又有所分体,大类而分只古风和格律,古风和格律无论在用语、数字、声律、对仗和用韵方式都有所区分,大致而言,古风数字、声律、对仗和用韵方式都显宽泛,格律却很严格。

所谓词别是一家,曲又是一家,词曲广义上同属格律,但其用语、数字、声律、对仗和用韵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所谓诗庄词俗曲恶,诗在用语上是用文言系统的,故庄,词曲是可以运用俚词俗语的,曲比词用得更泛,故俗也恶也,王力先生也明显把词曲归为俗文学,此大略也;用韵而言,戈载在词林正韵发凡中就曾经说得很清楚,‘’词韵与诗韵有别。然其源即出于诗韵。乃以诗韵分合之耳。‘’,朱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也说得很明白,「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者,以廣其押韻,爲作詞而設耳。然呼吸言語之間還有入聲之別。」,四库的纪昀等那班大学士们在中原音韵提要中就说得更明白了,‘’夫文章用韵,各因体裁之‘’,作何体用何韵是要根据不同的体裁分别而用的。

近体用切韵这点是无须赘言的,隋陆法言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取百家及古今字书。韵书而切韵出,则天年间许敬宗奏请同用独用,宋景德年出韵略,所谓略也者简略也,稍后更名为礼部韵略,南宋末年新刊即俗称为平水韵,诗韵之脉大体如此,可见,平水韵和切韵是一本同质的,一个简一个繁的繁简关系而已,后代作近体者无论汉人还是元、满人均严依平水韵,虽洪武正韵出可能有极少数人提倡过依正韵,但其例难找,至于中原音韵已入派三声而与切韵开始分野,从未见有作近体用中原音韵之说。

今有网人者不知诗、歌的历史分野,又混淆诗的广义和狭义,更不分诗体和诗体的用韵方式各不相同,妄自把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甚至连新华字典、方音、少数民族语音等都搅在一块说诗韵,看着都恶心遑论点击回复一言了。

譬如主帖所举的这首就只是今人所咏唱的民调,连客家山歌都算不上,因客家山歌源出于竹枝,限于七言四句且只押平声韵,这样的民调跟文体性的、狭义的诗并不沾边,无论其音、韵还是词汇都是方言性的,多为谐音记录,跟越人歌有相似之处。

诗歌之概念也大,诗歌之分野也明,诗体之分类也细,诗体之用韵也分,愿意混淆的继续去混淆好了,误己误人徒留笑柄耳,临帖诸君自行分辨之,请谨记‘’夫文章用韵,各因体裁之‘’


 楼主| 发表于 2021-5-9 22: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21-5-10 21:19 编辑

在诗体的自觉分类上,白居易可以说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把诗体大致分为古调、乐府、格诗、律诗四大类。

第四章“乐府诗之发展”,开宗明义云:“之后,直接《三百篇》之系统者,为乐府诗。”据《汉书·礼乐志》:武帝“立乐府,采诗夜诵,有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可见乐府原是民间歌谣。乐府既有专司,而乐府诗之名,因之而起。最后云:“乐府诗产生于代,而极其致于南北朝。自后虽诸诗人,迭有仿作,然皆不复入乐,仅能跻于五七言诗之林矣。”第五章开头接上章云:“五七言诗出于代之歌谣,久乃脱离音乐,而为文人发抒情感之重要体制。”这一点很重要,说明中国古代文人最早以五七言诗作为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

    按:《中国韵文史》是龙榆生先生的著作,而《中国韵文史》导读则是蒋鸿瑛女士的论述,导读有个好处是把原著的要义给摘录出来从而引导读者的注意,龙榆生先生的这两章都涉及到了民间歌谣与文人体制之诗的分化情况,有兴趣者可自行百度《中国韵文史》

   为什么要把诗和歌给分别清楚因为这对于探究诗的历史源流、基本概念辨析和诗体的分类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所以蒋鸿瑛女士会在导读出特别提到龙先生的五七言诗出于代之歌谣,久乃脱离音乐,而为文人发抒情感之重要体制。”这一点很重要之语。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虽然蒋鸿瑛女士认为这一点很重要并从这一点上说明中国古代文人最早以五七言诗作为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说其重要是汉魏以后文人主要以五七言载体作诗,但说重要却不能误解成唯一,因为不存在这样的逻辑,事实上汉魏以前的正体是四言体的,在诗经中后人也认为风雅颂之风多为民间歌谣而雅颂则是文人手笔,据此可见,文人诗与歌谣的分别早在孔子删诗时便已有了原始的分野,由四言到五七言不过是体制之变而已;详情请参见《中国韵文史》第一章:‘雅颂为多出于士大夫之手,所有长篇巨制,与里巷歌谣,形式上截然殊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3-28 02:36 , Processed in 0.227083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