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25|回复: 20

点亮诗歌的艺术色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0 20: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修辞学是语言研究的一门学科,其分类之繁复,其手法之众多,其运用之广泛真不是一篇帖子能说清之事。诗歌中最常用到修辞,可以这么说,修辞的运用可以让诗歌的语言变得灵动,让诗歌的内涵而丰富,让诗歌的艺术富含色彩;一首诗歌中往往不是单一修辞的运用而是复合的运用,修辞的复合运用让诗歌更富有其情趣和韵味,换句话也可以这么说,缺乏修辞的诗歌很容易便流于打油。

      以下的分类是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分类,这样的分类便于系统学习和记忆



【甲类】材料上的辞格
一,譬喻,二,借代,三,映衬,四,摹状,五,双关,六,引用,七,仿拟,八,拈连,九,移就。

【乙类】意境上的辞格
一,比拟,二,讽喻,三,示现,四,呼告,五,夸张,六,倒反,七,婉转,八,避讳,九,设问,十,感叹。

【丙类】词语上的辞格
一,析字,二,藏词,三,飞白,四,镶嵌,五,复叠,六,节缩,七,省略,八,警策,九,折绕,十,转类,十一,回文。

【丁类】章类上的辞格
一,反复,二,对偶,三,排比,四,层递,五,错综,六,顶真,七,倒装,八,跳脱。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20: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甲类   材料上的辞格

1、比喻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不同事物的修辞手法。其审美效果主要体现在可以使诗歌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同时,起到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审美艺术效果。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
如,李煜的《写道》: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中,“愁”像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李煜在《清平乐》中写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愁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
贺铸在《青玉案》中写道
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人把愁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等来比喻,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

1、明喻(有本体、比喻词、喻体的比喻)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2、暗喻(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的比喻)如郑燮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3、借喻(以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如魏承先的《雪后过土家山寨》:
小桥流水两三家,
屋后房前未有涯。
一片白绸全盖上,
谁家小犬画梅花。

4、强喻(本体胜过喻体的比喻)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5、弱喻(本体不及喻体的比喻)如陆游的《题画燕》:
明窗短壁拂蛛丝,
常是江边送客时。
留滞锦城生白发,
不如巢燕有归期。

6、博喻(用几个喻体反复设喻说明一个本体)如乔吉的《水仙子·重观瀑布》:
天机织罢月梭闲,
石壁高垂雪练寒,
冰丝带雨悬霄汉。
几千年晒未干,
露华凉人怯衣单。
似白虹饮涧,
玉龙下山,
晴雪飞滩。

7、扩喻(扩大形式的比喻)如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8、互喻(本体和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如范云的《别诗》:
洛阳城东西,
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

9、反喻(从反面设喻否定本体的比喻)如刘希夷的《代白头吟》(节选):
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10、回喻(先否定喻体,再引出本体,迂回而设的比喻)如河南荥阳民歌《白云》:
半空一片云,
遮住邙山身。
猛听咩咩叫,
原是羊一群。

11、引喻(喻体引出本体的比喻)如湖南民歌《小妹郎多乱了心》:
天上星多月不明,
塘里鱼多水不清。
地里草多苗不长,
小妹郎多乱了心。


12、曲喻   意思是间接领悟、间接譬喻。

如李贺《恼公》: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
再如如《天上谣》“天河夜转飘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又如《秦王饮酒》“曦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2、借代   在修辞学上,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的一种修辞手法。其审美效果是使诗歌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
住近湓江地低湿,终岁不闻丝竹声。
其中,“丝竹”代音乐。
又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里以“朱门”借代富贵之家。以“死骨”(尸体)借代穷人。

3、映衬    也叫衬托 衬托是通过描写甲事物来使乙事物表现得更突出的一种表现方法。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所谓正衬,就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的一种衬托方法。简言之,是以美好的景物来生乐,以凄苦的景物来衬哀,或以次要人物来衬托主要人物等。也就是通常说的“以乐景衬乐情”和“以哀景衬哀情”。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的句子: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2)反衬
         所谓反衬,就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的一种衬托手法。主要有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等形式。

比如,南朝梁王籍的诗歌《》中有这样两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如果按照对偶来说,这两句并不被人看好,因为是诗歌中最大的忌讳——合掌。只因为存留至今,而且深得人们的喜欢,其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4、摹状   摹状是描写,描绘,也叫摹绘,它是通过人的感觉来摹写声、色、味、形、态的手法。如寒山的《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
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
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
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
岁岁不知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20: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5、双关,是借助语音或语义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谐音双关如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语意双关如周明扬的《秃翁自嘲》:

聪明绝顶未成家,
冷暖先知可自夸。
污秽难藏高洁处,
更无小辫让人抓。

       双关在客家山歌中很常见,传说中歌仙刘三妹是开客家山歌之先河者。刘三妹是唐代梅县松口的山歌高手。新埔墟的陈慧根亦精于山歌,载三船山歌与之对唱,刘三妹张嘴便唱:

       河里洗衫刘三妹,借问叔叔哪里来?
       人个山歌从口出,若个山歌船载来?

客家口音中,“从口”与“松口”是一样的,刘三妹巧妙地利用了谐音唱得陈慧根落荒而逃。

     碟子种花园分浅,扁担烧火炭无圆。
     哑子食到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

“圆分”与“缘分”谐音,“圆”与“缘”谐音,无圆即无缘,意义双关。


6、引用    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引用可分为明引暗引两种。明引指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是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己的话语中,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运用引用辞格,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如《读鱼玄机》/梅花山人
梦揽春风杨柳烟,心丝无籍乱缠绵。
幼薇怎奈浮尘恶,身后凭谁问锦篇。
其中的梦揽春风杨柳烟是引用鱼玄机的折尽春风杨柳烟。

又如《梅岭三章》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其中的此头当向国门悬是全句引用汪精卫《狱中杂感》中的诗句‘’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20: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22-9-9 01:33 编辑

7、仿拟   仿拟是按照已有的语言表达形式,临时造出新的语言形式的一种辞格。仿拟所模仿的一般为固定词语或短语,也可以扩大到句子、段落、篇章,甚至语体、风格。根据仿照的对象,仿拟可分为仿词、仿句、仿篇、仿体和仿调。如果模仿的对象是固定短语,如成语、熟语等,有的著作中称为“仿语”。固定短语从构成成分上来说大于词,但其作用相当于一个词,这类仿拟,也以归入仿词为宜。

如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是仿拟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再如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可以说是仿拟了李商隐的酒醒夜阑人静后,高烧银烛照红妆。
又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仿拟苏子卿的‘’只应花是雪,不悟有香来‘’。


涌金门见柳,元,贡性之
涌金门外柳垂金,三日不来成绿阴。
折取一枝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

贡性之此诗传神,却是仿拟宋人林洪之诗,聊改几字,却也改出了新意。

折柳 宋·林洪
湖边杨柳色如金,几日不来成绿阴。
折得柔条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

毛泽东1959年改鲁迅诗也是改了几个字却仿出了新意:
改鲁迅《亥年残秋偶作》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舌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高官。
喜攀飞翼通身暖,苦坠空云半截寒。
竦听荒鸡皆圣绩,起看敌焰正阑干。

鲁迅亥年残秋偶作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又有今人金筑子先生仿拟杜甫的春夜喜雨却不甚敢恭维
步韵杜甫春夜喜雨/金筑子
好雨误时节,昆明晚发生。
微风催入夜,万物喜无声。
野径云沉黑,滇池浪滚明。
晓看窗外景,喜气满春城。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金筑子先生此诗起码有两处不必要的重复,又昆明又春城、又万物喜又喜气满,短短40字这么重浪费太大了,山人再仿拟金筑子先生

春旱夏雨用杜甫春夜喜雨/梅花山人
好雨误时节,夏初方发生。
盈盈潜入夜,脉脉润新声。
野径云根黑,滇池风物明。
晓看雾窗外,喜气满春城。

8、拈连    拈连是顺便把适合描述此事物的词语用来描述彼事物,有明式拈连和暗式拈连。

明式拈连如塞克的《二月里来》:

二月里来好春光,
家家户户种田忙。
种瓜的得瓜,
种豆的收豆,
谁种下的仇恨,
他自己遭殃!

暗式拈连如权启庆《忆童年》:

光头赤脚一顽童,
赶捉蜻蜓逐草丛。
彩蝶翩然来凑趣,
扑空抓碎早霞红。


9、移就    移就是指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法,如‘春风活泼陪人走’中的活泼本用之人、如“明日重寻石头路,醉鞍谁与共联翩。”中的醉也是本用之于人,今用来形容鞍,故为移就。

梅州女诗人廖惠玲《丰顺韩山拾趣三首》中之一:
难得城中春味鲜,韩山顶上醉云天。
清风活泼陪人走,同到溪前咏杜鹃。

过采石有感/陆游
短衣射虎早霜天,叹息南山又七年。
唾手每思双羽箭,快心初见万楼船。
平波漫漫看浮马,高柳阴阴听乱蝉。
明日重寻石头路,醉鞍谁与共联翩。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冬云
作者:毛泽东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20: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21-6-13 09:23 编辑

二、乙类   意境上的辞格

1、比拟
   比拟是修辞格的一种。即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分拟人、拟物两种。如“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就是拟人,“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就是拟物。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的如胡梦寒的《夜雨初晴》:
轻轻移动细纱帏,
未露娇颜已带绯。
蕉叶滴残昨夜泪,
花儿已把笑来陪。

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的如北朝民歌《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如流沙河的《理想》:
理想开花,
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
榆树会有浓阴。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这两种修辞手法都有一个“比”字,但不同的是,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重在使更形象生动,而比拟的作用是把事物人格化,拉近人与物的距离,更好的手法情感。

        刘攽的《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其中,“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就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苏轼《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其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中,诗人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2、讽喻   讽喻,既是一种修辞方法,带有讥讽风格的比喻;也是一种语言方式,用比喻进行讽刺。讽喻,常被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如诗词、对联、小说等,也常出现在日常生活用语中。


如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的前两句写出玄都观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景色,后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诗人自己之升沉进退。全诗用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又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以微见著,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3、示现   示现是一种修辞方法,就是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示现分为:追想式示现、预感式示现、悬想式示现。
追想式示现:即把过去的事情说得历历在目。
预感式示现:即把未来的的事情说得如同出现在眼前。
悬想式示现:即把想象中的情景,说得如同真情实景一般。


追述示现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预言示现如吴迪的《雪后》:
昨夜寒风瑞雪瓢,
江山好似大冰雕。
何时东望霞光满,
七彩描成万里桥。

悬想示现如王孟端的《无题》:
新花枝胜旧花枝,
从此无心念别离。
可信秦淮今夜月,
有人相对数归期。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20: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21-6-13 09:30 编辑

4、呼告    呼告就是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诗例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李白《蜀道难》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5、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可分为"普通"类和"超前"类。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指为了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
夸张故意言过其实,或夸大,或缩小,借以突出某种特征或品格,鲜明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扩大夸张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缩小夸张如毛泽东《七律·长征》的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如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六句:
未登程先问归期。
虽然眼底人千里,
且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
眼中流血,
心内成灰。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20: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6、倒反  又叫反语、“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根据说话者的对象不同、说话者的感情不同,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讽刺反语和风趣反语。
1.讽刺反语
讽刺反语是为了揭露、批判、讽刺、嘲弄,表达贬义的反语,是通常所见的用法。
2.风趣反语
风趣反语是为了风趣、幽默、诙谐而说的反语,字面表达的是贬义,实际上是表达褒义,或因情深难言,或因避嫌忌说,并不包含讽刺嘲弄之意。
举例如唐杜甫的奉陪郑驸马韦曲: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
绿樽虽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条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带小乌巾。
此诗全用反语描写其“佳胜”,明说“赖”,实说“有趣”;明说“恼杀人”,实说“爱杀人”;明说“钩衣”“刺眼”,意似可憎,实说“可喜”“可爱”。从而得到诙谐、幽默、辛辣的效果。

其实象这样的倒反运用在诗经中便有了,如《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就是饱含强烈讽刺意味的反语。

元代无名氏散曲《中吕·朝天子》也极尽反语之能事:
不读书最好,不识字最高,不晓事倒有人夸俏。
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
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
立身小学,修身则大事,智和能都不及鸦青钞。
开头二句即是反语,后面则是以反常观象以映衬反语,极尽挥洒斥骂之能事。

7、婉转   婉转是个形容词,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可以形容言辞委婉含蓄,也可用来形容声音动听;婉转也叫婉曲,就是婉转曲折,用暗示、烘托等方法表达意思。如古鑫泉的《过某干部新居》:

四层华厦压重檐,
半亩庭园山水牵。
疑此琼楼天上落,
闻君从政素清廉。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20: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8、避讳   避讳,是用来避开君主或尊长的名、忌讳一些不详不雅现象的语言文字方法。避讳的方法有代称法、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等。
举例如《文镜秘府论》中的西卷论忌讳病所说
忌讳病者,其中意义,有涉于国家之忌是也。如顾长康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依将何。”“山崩”、“海竭”,于国非所宜言,此忌讳病也。

9、设问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一问一答即提出一个设问句,紧跟着写一个答句。此种设问,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和吸引读者。
几问一答即先集中提出一连串设问句。然后,集中加以回答。此种设问,能增强论辩力量,引人深思。
连续问答即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式。此种设问,能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势不可挡之气势,具有强大的论辩力量。
设问是有意地设置问题,有单次设问、连续设问等。

单次设问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连续设问如江苏宜兴民歌《什么弯弯升上天》:
什么弯弯升上天?
什么弯弯分两边?
什么弯弯能割稻?
什么弯弯会种田?
月亮弯弯升上天,
牛角弯弯分两边,
镰刀弯弯能割稻,
双手弯弯会种田。


反问
反问是无疑而问,答案就在问句的反面,有肯定式反问和否定式反问。

肯定式反问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否定式反问如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10、感叹   感叹又叫“咏叹”,就是用一种呼声或类似呼声的词语、句子来表达深沉的思想或强烈的感情的一种修辞格。

如感叹人生的:
李白《行路难·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如感叹岁月的:
司马光《送龚章判官之卫州·新及第》几砚昔年游,于今成十秋。
吴文英《花犯·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寒泉贮、绀壶渐暖,年事对、青灯惊换了。
刘彤《临江仙·千里长安名利客》记得年时临上马,看人眼泪汪汪。
王建《辽东行》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
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记年时、旧宿凄凉,暮烟秋雨野桥寒。
刘辰翁《桂枝香·吹箫人去》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
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20: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21-6-11 08:57 编辑

三、丙类   词语上的辞格

1、析字   析字是修辞学上辞格的一种。即根据字的形、音、义,进行化形、谐音、衍义等的修辞手法。主要方式有离合、增损、借形、借音、切脚、双反、代换、牵附等。如 唐 李白 《永王东巡歌》“海动山倾古月摧”,就是运用离合式将“胡”字析为“古”“月”二字。参阅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积极修辞三·析字》。

譬如吴文英的《唐多令/惜别》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其中的‘’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即是析字,拆愁字为心上秋。

2、藏词    藏词即说话时,故意隐藏部分词语不说出来。可分为藏头与藏尾两种。

和张航/梅花山人
梅约东风有主张,花开一瓣报春香。
山来云鹤心先醉,人摆茶摊君任尝。
雅聚二三仙道客,和吟四五古诗章。
一壶清气消烦郁,笑作云烟去远航。

藏头梅花山人雅和、一笑,藏尾张航,文字游戏耳,一笑可也。

3、飞白   飞白是明知错误,故意仿效其错以达到滑稽、增趣目的的修辞手法叫“飞白”。飞白可以是记录或援用他人的语言错误,也可以是作者或说者自己有意识的写错或说错一些话,以求得幽默效果。姑举两联

《曲礼》一篇无母狗,《春秋》三传有公羊。这个上联就是用飞白写的,秀才将错就错,用“母狗”代替“毋苟”,可谓妙趣横生,直接把讽刺流露在句中。
国民党统治时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当时有一个才子刘师亮就把“民国万岁”和“天下太平”两句口号用飞白手法写成下面的对联:民国万税;天下太 贫。可以说寓意完全都显示在了句中。

4、镶嵌    在词语中,故意插入虚字、数目字、特定字、同义字、异义字,来拉长文句,称为镶嵌修辞法。可分为镶字与嵌字两种。
①镶字——用无关紧要的数目字或虚字穿插在字词间,以拉长文句。例句如

事情既然已到了这种地步,我们干脆来个一不做,二不休吧。
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
这件事本来就是你做的!你别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②嵌字——故意用特定的字嵌入语句中,使文字的安排往往形成美妙的辞趣。例诗如
汉乐府《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故意用特定的戏字)
北朝民歌《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故意用特定的买字)

5、复叠    简单来说,上下文形式重复,句子中又使用了叠字就叫复叠。(注:该解释仅为了方便理解,并非学术性解释)
叠字,简单来说就是连续重复把同一的字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例如: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放眼望去,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全是树叶。

例诗如《诗经/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又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脉脉不得语’。

有一种观点认为复叠实同反复。

6、节缩   节缩是音形上的手段,在意义上没什么增减。节短语言文字叫节;缩合语言文字叫缩。合起来叫节缩。多指节约支出。
例如:···辛末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林觉民《与妻书》)例句中的“念”即“廿(音念)”字,是“二十”的节缩。
秋吟/梅花山人
梅水悠悠雅韵长,清风习习菊花黄。
卅年织梦鹏程远,重九登高再启航。
这里的卅年是三十年的节缩。

7、省略   省略指免去,除去。在一定条件下省去一个或多个句子成分;为了表达的简捷,省去话中可以省去的字句,有不说可明白时的省笔,有扼要概括的略写,具体分为蒙上省略、探下省略和语急省略。
      省略于古诗词的运用常呈意象跳跃,跳跃式是省略的一种方式。抓关键性,代表性的事物,跳跃式地点到,省去了对非关键、非重点事物经过的描述。虽做了省略,但概括的事实也已把主要的点出,点墨经济,旨意已到。如: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阿房宫赋》)
《木兰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辞》)

8、警策   警策,又叫精警或警句,指的是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义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辞格。它包括三种基本类型:主宾重复判断、表意相反相成和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9、折绕   折绕是有话不直截地说,却故意说得崎岖绕的,名叫折绕。(参见唐银、陈望道论辞格)有的又叫它曲语,归属委婉的一种。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0、转类    转类是指转移词类、词性的修辞格。“转类”而富有诙谐者多见于名词用如动词。例:“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中的第二个“国”就是转类用法。
       举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里的绿字本是颜色形容词,这里转为动词。

又如白居易〈客中月〉诗:「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这里的残月是将落之月,新月是初升之月,故,残、新是转类。

11、回文    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叫做回文,也叫回环。

宋代李禺有回文诗《两相思》,正读是《思妻诗 》,而反读则是《思夫诗 》
《思妻诗 》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思夫诗 》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知心几见曾往来,隔山遥望眼枯。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20: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21-6-13 09:32 编辑

四、丁类   章类上的辞格

1、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分连续反复、间隔反复和顶真反复。

连续反复如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间隔反复如《诗经·关雎》(节选):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顶真反复如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
白云堪卧君早归。

2、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例诗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排比   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


4、层递    层递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格之一;层递又叫渐层,递进。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短语、句子、段落表达在数量、程度、范围等轻重高低大小本末先后的比例,依序层层递增或递减的一种修辞技巧。层递分为递增(升)和递减(降)两类。

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按照“少年”“壮年”“老年”这一人生的发展顺序抒写了作者不同时期听雨的感受:少年不谙世事,故听雨歌楼蜜意柔情;壮年感时伤世,故听雨客舟悲愤难抑;老年饱经风霜,故听雨僧庐遁世不惊。一层一层递增,它是递增式的层递,这可说是词人对自己一生经历形象化的概括总结


5、错综   错综是指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
举例如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首联:“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对“一段”,“湘江”对“巫山”,但位置不同,属典型的错综对。
又如刘禹锡始闻秋风》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整联中,“君”、“我”,“与”、“却”位置不同,属错综对。

6、顶真   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英文 anadiplosis),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

花月连珠/赏花赏月赏秋香/梅花山人
赏花赏月赏秋香,香铸花魂月铸光。
光润秋花香袭月,月遗好梦入花窗。

此诗句句顶真,又句句镶嵌含花、月,谓之花月连珠体,世传源本于唐寅。

7、倒装    倒装是将语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颠倒顺序的一种语法现象,常常具有强调语气的作用。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落九天应理解成九天落。


8、跳脱   跳脱分为古今两用。古义有三种,分别是手镯、灵活、逃脱。今天用作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因为特殊的情境,例如语意的含蓄,心思的急转,事象的突出等等,有时故意中途断了语路的修辞方法。它又分为急收、遮断和突接三种。

急收
说到半路突然中断,不肯说尽,使人得其意于言语之外。
七斤自己知道是出场人物,被女人当大众这样辱骂,很不雅观,便只得抬起头,慢慢地说道: “你今天说现成话,那时你……” (鲁迅《风波》)

遮断
一个人的话说到中途被另一个人的话遮拦打断。
那和尚便道:“师兄请坐,听小僧――”智深睁着眼道,“你说,你说!”“说:在先敝寺十分好个去处 田庄又广僧众极多……” (施耐庵《水浒传》)

突接
折断语路突接前话,或者突接当时的心事,因此把话折成了上气不接下气。
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鲁迅《故乡》)

温庭筠《更漏子》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4-16 10:31 , Processed in 0.207904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